找到相关内容149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作:休庵随笔

    证果,悉入涅槃之地也!   相与见之识   相、依法之体,但说表状,分别事物与事理,于相以及自心所起者。  相、于法的界定,分别为二:  精神的:生相、住相、异相、灭相。  物质的:成相、住相、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263000.html
  • 唐密——提问与解答

    皮相,绝无证果可言!”有些人修来修去还是意识形态。所谓“法流枢纽”,指的是通宗祖师。有通宗祖师来加持,才有法效。宗也者,上接十方诸佛法流,通过己心而转运灌输给来机也。如果没有通宗祖师加持,犹徒有电器而无...

    杨佛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5463192.html
  • 见 鬘 论—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

    取所取二体空;这在独觉的见解中说到,声闻的无我见解,独觉者都是承许,独觉于色蕴与一分法达证无我,所指的如同我们现起所取,而不是真实存在,也就是【现观庄严论】提到三乘所证果是不同的:「声闻是证得人无我,...*  证果分三:一、生起次第方便。二、圆满次第方便。三、大圆满次第方便。  一、生起次第方便:三种三摩地次第生起后,坛城亦次第建立,依彼生起修所成。  二、圆满次第方便:瑜伽行者证果,安住不散在胜义无...

    莲花生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0563202.html
  • 净土宗之特色

    。   40.昙鸾大师《赞阿弥陀佛偈》「证果平等」之文(《往生论注要义》第一三二页):  安乐声闻菩萨众,人天智慧咸洞达,身相庄严无殊异,但顺他方故列名。  颜容端正无可比,精微妙躯非人天,虚无之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1163348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讲义

    所得;五,叹胜能。”靖迈《经疏)谓:“自下第二明亡般若,文亦有四:初约遣执以明般若;二以无所得故下,约就证果以明般若;三故知般若下,广叹显胜;四即说咒下,重结前经,寄咒显胜”。靖迈与法藏的分法略有不同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263783.html
  • 禅诗与禅

    性”只能称为“习性”,它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业力或无明的一种表现。佛法认为,人们一切的言行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其业力的支配,除非能如那些得道证果的禅师那样转识成智,转业力为智力,才能于世出世间任性自在,...

    秦团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5364138.html
  • 大乘非佛说辨

    能成其功者。菩萨既亦以闻思慧成,亦必听闻正法乃能证果,则佛何故不说大乘契经。  复有于此施设难言:谓诸菩萨如龙猛等,既证法性已人大地,广大行愿遍知一切,大乘契经彼正所缘,如何不许亦为彼智内证所行境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1764161.html
  • 大乘起信论料简

    ,善恶无记业差别故,因果凡圣位差别故,障碍对治用差别  故,及以种性差别,修行差别,证果差别,乃至即于一法对  同类者为增上法,对异性者为障碍法,对前自因为果法,对  后自果为因法,而一刹那复有生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2364165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

    应当说对社会民众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。虽然对出家、在家信众要求不一样,即使对于出家信众也不能要求皆达到最高的目标——涅槃境界(小乘以成罗汉为最高证果),然而任何僧俗信众如果照此认真修行,皆有助于克制贪欲,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564458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2)

    称为阿赖耶识。在此阶段名为我爱执藏现行位。  至此二乘证果圣人生死已尽,不受后有,不再受分段生死,八地以上,无有我爱,不执自我,因此只可名为异熟识而不再受阿赖耶识名。在此阶段名为善恶业果位。菩萨证菩提时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464551.html